中國古代資料檢索

 
 

以下資料據

鄭天挺、譚其驤等「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沈起煒等編:《中學教學全書•歷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二版)

整編而成 

長度 面積 重量 容量 物價 人口
 

長度 (註:30公厘折合1英尺)
 
時代
每尺折合公厘(cm)
備註
16
殷墟出土骨尺(台灣故宮博物院藏)(16.93)

殷墟出土牙尺(中國歷史博物館藏)(15.78)

戰國及秦
23.2
洛陽金村出土銅尺(23.1)

据商鞅方升推算(上海博物館館刊第1期151-152頁)

西漢
23.2
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王妻竇綰出土錯金鐵尺(23.2)

1957年甘肅酒泉漢墓出土銅尺(23.1)

新莽
23.1
据新莽嘉量(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推算
東漢
23.4
1956長沙雷家嘴東漢墓出土銅尺(23.39)
東漢晚期
23.6
1959年掖縣東漢晚期墓出土銅尺(23.6)

1954年合肥東漢晚期墓出土銅尺(23.75)

魏(三國)
24.2
1972年甘肅嘉峪關三國魏墓出土骨尺二件(23.8)

魏正始五年東莞官弩機望山尺二寸(24.26)

魏景元四年,劉徽注《九章•商功》:王莽銅斛於今尺為「深九寸五分五厘」(24.18)

西晉
24.2
1965年北京八寶山西晉王凌妻華芳墓出土骨尺(24.2)

1956年河南洛陽舊唐屯村西晉墓出土骨尺(24.3)

東晉
24.5
《隋書•律歷志》:「晉后尺實比晉前尺一尺六分二厘」(24.48)
劉宋
24.6
據《隋書•律歷志》
南朝梁
24.7
據《隋書•律歷志》
前趙
24.2
據《隋書•律歷志》
北魏
28
據《隋書•律歷志》
東魏北齊
30.2
據《隋書•律歷志》
北周
29.6
據《隋書•律歷志》
29.6
據《隋書•律歷志》
30
日本正倉院所藏唐尺26支,長度從29.4到31.7厘米,平均29.75厘米

1976年西安郭家灘78號唐墓出土尺(30.09)

31.2
1921年巨鹿故城出土北宋木矩尺(30.91)

1964年南京孝陵衛宋墓出土木尺(31.4)

(1)營造尺

31.8
1956年山東梁山洪武年間沉船中出土骨尺(31.8)

嘉靖牙尺(32)

(2)量地尺
32.7
明朱載靖《律學新說》所繪寶源局量地銅尺
(3)裁衣尺
34
1965年上海上塘灣明墓出土木尺(34.5)

(1)營造尺

32
康熙牙尺(中國歷史博物館藏)(32)
(2)量地尺
34.5
康熙戶部尺(34.86)
(3)裁衣尺
35.5
清牙尺(35.3)

  回頁首
 
 
 
 

畝積、里長 (註:按秦以後,一畝為240平方步。古制,一步為六尺。)(註:一個有一百公尺跑道的田徑場,中央草地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
 
時代
尺度(厘米)
畝積(平方米)
里長(米)
戰國
23.2
(6x0.232)^2x100=193.7664 6x0.232x300=417.6
秦及西漢
23.2
(6x0.232)^2x240=465.0393 6x0.232x300=417.6
新莽
23.1
(6x0.231)^2x240=461.0390 6x0.231x300=415.8
東漢
23.4
(6x0.234)^2x240=473.0918 6x0.234x300=421.2
東漢晚期
23.6
(6x0.236)^2x240=481.2134 6x0.236x300=424.8
24.2
(6x0.242)^2x240=505.9929 6x0.242x300=435.6
西晉
24.2
(6x0.242)^2x240=505.9929 6x0.242x300=435.6
東晉
24.5
(6x0.245)^2x240=518.6160 6x0.245x300=441.0
劉宋
24.6
(6x0.246)^2x240=522.8582 6x0.246x300=442.8
24.7
(6x0.247)^2x240=527.1177 6x0.247x300=444.6
前趙
24.2
(6x0.242)^2x240=505.9929 6x0.242x300=435.6
北魏
28.0
(6x0.28)^2x240=677.3760 6x0.28x300=504.0
東魏北齊
30.2
(6x0.302)^2x240=788.0025 6x0.302x300=543.6
北周
29.6
(6x0.296)^2x240=757.0022 6x0.296x300=532.8
29.6
(6x0.296)^2x240=757.0022 6x0.296x300=532.8
30.0
(5x0.3)^2x240=540 5x0.3x300=540
31.2
(5x0.312)^2x240=584.0640 5x0.312x300=561.6
31.8
(5x0.318)^2x240=607.7440(營造畝) 5x0.318x300=572.4
32
(5x0.32)^2x240=614.40000(營造畝) 5x0.32x300=576.0

  回頁首
 
 
 

容量(按:古代中國,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 十斗為一斛。南宋末改五斗為一斛,二斛為一石[石,古代重量單位,音"擔"])
 
時代
每斗折今毫升
備註
戰國齊
2000
 
戰國秦及秦
2000
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館藏)(202.15)

秦始皇方升(上海博物館藏)(199.5)

西漢
2000
漢上林供府升(天津巿藝術博物館藏)(196)
新莽
2000
新莽嘉量(升,台灣故宮博物院藏)(200.63)
東漢
2000
建武十一年大司農斛(中國歷史博物館藏)(19600)
三國魏
2000
 
南朝齊
3000
 
南朝陳、梁
2000
 
北魏、北齊
4000
 
北朝
5350
 
北周
6000
 
6000(大)

2000(小)

 
6000(大)

2000(小)

大業三年隋大府寺合(日本藏)(19.91)
6700
 
9570
 
9635
明成化銅方升(故宮博物院藏)(963.5)
10430
清康熙鐵方升(故宮博物院藏)(1043)

  回頁首
 
 
 
 

重量
 
時代
每斤折合克
備註
戰國三晉
250
司馬成公禾石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258.1)
戰國楚
250
長沙近郊出土楚國砝碼(251.33)
250
1964西安阿房宮遺址出土高奴石權,一百二十斤,重30750克(256.3)
西漢
250
武庫一斤權(北京大學藏)(252)
新莽
250
1927年甘肅定西稱鉤驛出土新莽銅權衡,石權每斤合249.6克
東漢
250
大司農銅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重2996克,按十二斤計,每斤249.7
南朝齊
375
 
南朝梁、陳
250
 
北魏、北齊
500
 
北周
700
 
700(大)

250(小)

1930年易縣燕下都出土隋鐵權
670(大)

224(小)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莊出土記有重量唐銀器七件,推算平均每兩42.798克,一大斤為684.768克

1979年山西平魯出土乾元金鋌,自記重二十兩,重807.8克,每斤646.4克;同出土「員外同正鋌」,自記二十兩,重283克,每斤重224克,當為小斤。

640
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嘉祐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每斤640克
640
 
620
1957年內蒙古興和縣魏家村出土貞元年斤半錘,實重878.44克,每斤585.6克

大德八年二斤錘(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實重1275克,每斤637.5克

590
天啟三年常州吳縣校準砝碼,存三兩一塊,實重109.3克,每斤582克
590
康熙十八年蘇州府校準砝碼,自記十兩,實重362克,每斤580克

乾隆二十九年工部營造五百兩砝碼,實重18700克,每斤598.4克

回頁首
 
 
 
 

物價(按:史籍所記古代物價,一般以糧價為主,而且只記極貴、極賤之特殊情況。現從史籍中摘錄有代表性的物價,以資參考)
 
時間 物價情況
秦始皇31年(前216年) 米(斛)1600錢
西漢2年(前205年) 米(斛)5000錢。關中價10000錢,人相食。
漢文帝5年(前175年) 米(斛)10000錢。(因莢錢,即五分錢,太輕,故貴)
漢宣帝元康4年(前62年) 谷(斛)5錢(五銖錢)
新莽地皇2年(21) 米(斛)2000錢(洛陽以東情況)
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 粟(斛)30錢
東漢安帝永初二年(108) 粟(斛)10000錢(關中諸縣因戰爭而糧貴)
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 穀(斛)數萬錢(董卓鑄小錢,穀貴,當係關中、洛陽等地情況)

穀(斛)30錢(幽州價格,時劉漢為幽州牧)

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 穀(斛)500000錢(長安大旱,人相食)
晉惠帝元康七年(297) 米(斛)10000錢(雍、秦大旱饑疫時的情況)
晉愍帝建興二年(314) 穀(斤)銀半斤。襄國(今河北)大饑時情況,又肉一斤值一銀兩
晉愍帝建興四年(316) 米(斗)金二兩(長安無糧時情況)
晉成帝咸康元年(335) 米(斗)500錢(會稽大旱,人相食)
晉成帝咸康二年(336) 粟(斤)金一斤(後趙大旱而百役俱興時情況)
晉穆帝永和十年(354) 米(升)布一疋(前秦大饑,一疋一般為四丈)
晉武帝太元十二年(387) 米(斗)500錢(涼州情形,人相食)
晉安帝元興元年(402) 米(斗)5000錢(涼州姑臧被圍時情形。按是年東晉三吳大饑,富人懷玉而餓食,但無物價資料)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 米(升)數百錢(江南東部各郡情形,建康每升百餘錢)
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米(斗)5000錢(江東大旱,民多餓死)
梁武帝天監四年(505) 米(斛)30錢(是年大熟)
東魏孝靜帝興和三年(541) 穀(斛)9錢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 米(升)70000-80000錢(侯景軍食盡倉粟,掠奪民食後的情況)
唐高祖武德二年(618) 米(斛)80000-90000錢(王世充統治的東都情況)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 米(斗)絹一疋(關中、山東情況)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 米(斗)3-4錢(此錢為開元通寶)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 粟(斗)2.5錢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米(斗)400錢(關中水、旱、蝗、疫、兩京間死人相枕於路)
唐中宗景龍三年(709) 米(斗)100錢(關中饑)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 米(斗)15錢(關中價);米(斗)5錢(青齊錢)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 米(斛)不滿200錢(絹每疋價與斛米價相同,此為唐中葉兩京一帶正常物價)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 米(斗)7000錢(關中價)

米(斗)1500錢(江南價,此時史思兵尚在作亂)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 米(斗)1000錢(關中缺糧)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 米(斗)1000錢(關中旱蝗的情況,江東豐收無此高價)
唐德宗貞元三年(787) 米(斗)150錢;粟(斗)80錢)(關中價)
唐德宗貞元八年(792) 米(斗)150錢(江淮價)
唐憲宗元和六年(811) 米(斗)2錢(天下大熟)
唐僖宗中和二年(882) 米(斗)30000錢(黃巢在長安,被圍,缺糧)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 粟(斗)10錢(時中原饑困,北方蔚、代等地糧價獨賤)
吳代吳越時(978年以前) 米(石)50錢(范仲淹述五代時米價)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 粟麥(斗)10錢
宋仁宗時(11世紀中葉) 米(石)600-700錢(范仲淹述蘇州米價十倍於五代)
宋仁宗致和二年(1055) 粟(斛)1.25緡
宋理宗喜熙四年(1240) 米(斗)1000錢(臨安大饑)
明英宗正統二年(1436) 米、麥(石)銀0.25兩(此係收田賦折合的數字,只能參考)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9) 倉米(石)1.4兩(南京旱疫米貴,按倉米價較低,因米質較差)
明神宗萬曆時(16,17世紀之際) 白米(石)0.7-1兩
明崇禎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兩(南京一帶大災時空前高價);米(石)5兩(上海米價)
明崇禎末、清順治初 米(石)2-3兩
清順治十四年(1657) 米(石)0.6-0.7兩
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 米(石)2.6-2.75兩
清仁宗嘉慶時 米(石)豐年2兩,歉年3兩,荒年4兩
回頁首
 

人口
 
年代
戶數
口數(口)
墾田(畝)
資料來源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 12233062 59594978 827053600 漢書•地理志下
東漢光武帝中元二年(57)

東漢質帝本初元年(146)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

4279634

9348277

10677960

21007820

47566772

56486856

--

693012338

--

續漢書•郡國志五
吳大帝赤烏五年(242)[吳國]

蜀後主炎興元年(263)[蜀國]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國]

532000

280000

663423

2400000

940000

4432881

--

--

--

晉書•地理志

通典•食貨七

同上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 2459840 16163863 -- 晉書•地理志
十六國前秦慕容暐建熙十一年(370) 2458969 9987935 --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

南朝陳後主禎明三年(589)

906870

3032528

500000

4685501

20006880

2000000

--

--

--

通典•食貨七

同上

同上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

--

8907546

--

46019956

1940426700

--

通典•食貨二

通典•食貨七

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

3000000

6156141

7069565

8914709

3805076

2375400

--

37140000

41419712

52919309

--

15760000

--

--

1440386213

1430386213

--

--

通典•食貨七

資治通鑑卷208

新唐書•地理志

通典•食貨七

唐會要卷84

舊唐書•穆宗紀

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 2309812 -- 108583400 冊府元龜卷486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996)

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

北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

4574257

10792705

20882258

--

22292861

46734784

312525125

228000000

--

太宗實錄卷79

續資治通鑑長篇

宋史•地理志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

金明宗泰和七年(1207)

11139850

5696989

6789449

7684438

33112327

13026532

44705086

45816079

--

--

--

--

玉海卷20

續通考•戶口一

金史•食貨志

同上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

文宗至順元年(1330)

13430322

13400699

59848964

--

--

--

元史•世祖本紀

續通考•戶口二

明太祖武十四年(1381)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

10654362 

10409788

9835426

59873305 

50908672

51655459

366771549 

422805881

743931900

明太祖實錄卷140 

明孝宗實錄194

明熹宗實卷4

清世祖順治八年(1651) -- 10633326(丁) 290858461 清實錄世祖卷61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 23587224(永不加賦滋生人丁60455) 693088969 清實錄聖祖卷257
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 -- 143411559(口) -- 高宗實錄卷157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 -- 401008574 -- 宣宗實錄卷261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 -- 377636000 911976606 光緒會典卷十七
民國二年(1913) -- 432000000 -- 民國二年世界年鑑
民國十七年(1928) -- 474780000   民國十七年戶口調查統計報告
民國二十四年(1935) -- 462150000 -- 1935申報年鑑
民國三十六年(1947) -- 461000000 -- 中華民國統計年鑑

 

回主頁